当前位置:

工商总局就2017年市场环境形势相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国家工商总局 作者: 编辑:黄舒婷 2018-01-24 09:20:23
时刻新闻
—分享—

  图文直播回顾

  于法昌: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工商总局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张茅局长对去年全年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对今年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今天发布的很多内容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我简要发布一些重点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有什么问题,特别是好的建议,欢迎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经济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商事制度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市场准入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通过五年来的深化改革,2017年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改革成效,成为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各地采取多样化的改革模式,全面实施了“多证合一”改革。上海浦东“证照分离”改革成效显著,国务院已决定在全国扩大试点并全面推开。31个省(区、市)开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电子营业执照全面实施。许多地方推行手机APP、最多跑一次、零见面等创新举措,广受赞誉。

  通过改革,增强了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社会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在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项督导中,商事制度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营商便利度排在全球78位,比2013年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比2016年提升34位,较2013年上升65位,特别是“优化注册流程”改革举措得到世界银行的高度赞赏。根据互联网1420万条相关数据分析,网民对2017年市场准入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86.30%,较上年提升1.18个百分点,一些重要改革举措都得到网民的高度评价。

  (二)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持续繁荣发展。通过改革,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释放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为打造经济新引擎、催生发展新动力夯实了微观基础。

  一是创业创新热潮持续高涨,新设市场主体达到新高点。2017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924.9万户,同比增长16.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新设5.27万户,去年是4.51万户。全年新设企业607.4万户,同比增长9.9%,平均每天新设1.66万户,而2016年是1.51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289.8万户,增长20.7%,较2016年5.7%的增速大幅提升。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万户,在近年持续低增长态势下,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6.2%。

  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万户,分别占30.9%、67.0%、2.1%。按2016年底全国人口计算,2017年底,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1户,比上年增加7.7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21.9户,比上年增加3.1户。

  二是新设企业的结构效应显著,制造业企业向好趋势突出。2017年,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企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增速领先,第一产业呈现负增长。一、二、三产业新设企业分别为20.1万户、107.9万户、479.4万户,分别同比增长-15.2%、29.9%和7.5%。制造业延续2016年以来的回升态势,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新设企业51.8万户,同比增长16.3%,与整体经济走势相吻合,体现了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受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以及进入门槛的限制,金融企业继续呈现负增长,新设企业同比下降18.5%。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34.9%。

  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2017年,新兴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3.4%、24.3%、17.8%。在一些经济转型成效显著的地区,各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更为突出。

  从地域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数量优势,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增长较快。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新登记企业344.3万户、115.9万户、115.2万户、31.9万户,分别同比增长6.8%、16.6%、11.4%、15.5%。从各省市看,有16个省市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5个,中部5个,西部4个,东北2个,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三是新设企业发展活跃,对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新设小微企业开业一周年活跃度调查,2016年新设小微企业发展总体良好。表现较为活跃,周年开业率保持在70%左右。经营状况基本稳定,开业企业中,近八成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就业作用突出,户均从业人员由开业时6.1人增加到7.3人,增长19.7%。201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新设企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新增企业扩大了纳税基数,为税收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主体只要就业有扩大、税收有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会不断增强。

  二、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市场竞争环境持续优化,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市场竞争环境的社会评价稳步提高,市场竞争秩序不断改善。坚持“宽进与严管”相结合,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互联网1611万条数据分析显示,网民对2017年市场竞争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80.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对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一些监管举措,网民给予较高的评价。

  (二)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氛围不断提升。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年报意识进一步提升,2016年度企业年报率达90.45%,较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提升5.3和2.1个百分点。至2017年底,共有25.5万户企业补报了2016年度年报,占未按时年报企业的10.7%,占应年报企业的1.03%。企业公布即时信息的主动性增强,至2017年底,累计有417.3万户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了968.9万条即时信息。

  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与联合惩戒加强。2017年,工商总局向各部门提供经营异常名录数据1098万条,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数据5938条,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企业基本信息4838万条,中央各部门向企业公示系统提供数据809万条。目前,经营异常名录实有市场主体469.5万户,其中企业433.7万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实有5938户。至2017年底,联合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高管22.6万人次。

  “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方式全面实施。2017年,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查企业92.8万户,占实有企业总数的3.7%,已公示抽查检查结果89.8万户,公示率为96.8%。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用进一步发挥。2017年,日均访问量1935.9万人次,日均查询量322.5万人次。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经成为了解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社会监督共治的重要平台。

  (三)市场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监管执法的警示震慑作用增强。针对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突出问题,把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着力点,监管执法的警示震慑作用增强。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49.4万件,同比下降4.3%;案值99.1亿元,增长37.4%。

  从案件数量看,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案件、无照经营案件、市场监管案件分列前三位,分别为13.9万件、11.5万件、6.7万件,三类案件合计占案件总数的64.9%。从案件增速看,网络交易案件、广告监管案件、直销监管案件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106.8%、39.6%、15.4%。主要特点:

  一是市场准入监管案件仍位居案件数量首位。查处市场准入监管案件13.9万件,占案件总数的28.2%,并且增长较快,达14.3%。

  二是无照经营案件持续减少。无照经营案件数量尽管列第2位,但商事制度改革后,无照经营问题明显减少。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违法案件11.5万件,同比下降19.4%;案件总值11.5亿元,下降32.1%。

  三是网络交易违法案件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针对网络市场中突出问题,重点打击侵权假冒、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2.2万件,同比增长106.8%,案件数量为近五年之最。从违法载体看,网店占比最大,达66.0%,且增长迅猛,同比增长206.1%。

  四是限制竞争行为较为突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在各类执法案件中居第7位,查处5.6万件,案件总值37.2亿元。其中,限制竞争行为案件增长显著,同比增长33.0%。

  五是广告监管案件增长较快。查处广告违法案件3.3万件,同比增长39.6%,其中虚假广告1.7万件,占53.0%,所占比重创近年新高。从违法媒介看,网络媒体违法案件1.5万件,占案件总数的45.8%,比上年提高22.0个百分点。从涉及领域看,服装服饰、旅游、保健食品增长较快,同比增幅分别为162.5%、80.5%、61.0%。

  六是传销违法案件成为新的焦点。查处传销案件1686件,同比增长16.7%。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些恶性传销、金融诈骗等案件,成为影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三、消费维权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消费环境持续向好,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消费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把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市场监管的核心位置,加大消费维权力度,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通过互联网992万条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网民对市场消费环境评价明显提高。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消费维权三个维度看,网民对服务消费满意度最高,为86.24%,比上年提高2.43个百分点。商品消费满意度83.8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消费维权满意度增长最为显著,达79.83%,比上年提高9.0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商品质量和服务逐步提升,表明网民对消费维权工作的充分认可。

  (二)消费维权力度不断增强。以深入贯彻新《消法》为主线,以新消费、节日消费、日常消费为重点,创新消费维权机制,强化消费市场监管,推动社会共治,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增长。

  全年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诉求898.6万件,同比增长11.2%,其中,投诉240万件,举报39.8万件,咨询618.7万件。受理消费者投诉240万件,增长44.0%;其中,已办理221.1万件,办结率92.1%;调解成功143.3万件,增长25.5%,调解成功率59.7%;涉及争议金额51.7亿元,增长27.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5.7亿元,增长95.6%。受理消费投诉的主要特点:

  一是在商品和服务投诉中,商品投诉占比高,服务投诉增长快,反映了服务消费高速增长趋势。商品投诉120.6万件,占50.3%,增长32.6%;服务投诉119.4万件,占49.7%,增长57.7%。

  二是在商品投诉中,日用百货、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投诉量位居前三位。日用百货投诉29.1万件,交通工具投诉14.4万件,家用电器投诉12.9万件,占比分别为24.1%、11.9%、10.7%。

  三是在服务投诉中,网络购物投诉量大、增长快。受理网络购物投诉36.7万件,占30.8%,同比增长52.4%。其他居民服务、互联网服务、电信服务投诉占比居于前列。

  四是在投诉区域中,57.0%的投诉量集中于广东、浙江、北京、湖北、山东五省市,分别占19.4%、14.9%、10.1%、6.4%、6.2%。

  (三)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关注度持续提高。自2014年以来,主流中文搜索引擎上国内品牌搜索占比稳步提升,从2014年的45.06%提高到2017年的55.17%。表明,国产品牌的影响不断增强,这对于推动消费经济和品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良好,商标注册申请量大幅增长,商标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

  (一)商标注册申请量快速增长。2017年,商标注册申请量574.8万件,同比增长55.7%,申请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新高。网上商标注册申请比例提高,网上申请489.7万件,占申请总量85%,比2016年增长4个百分点。完成商标审查425.2万件,同比增长36.7%,商标注册申请驳回率为37.5%。

  (二)商标申请总量继续居世界首位。至2017年底,我国商标累计申请量2784.2万件,累计注册量1730.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1492.0万件,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每万户市场主体的平均有效商标拥有量为1520件,与2011年的1074件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三)商标质权登记量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共计办理质权登记1291笔,涉及担保债权370.22亿元人民币。其中,地方受理点办理848笔,涉及金额168.24亿元人民币,分别占比为65.68%和45.44%。通过商标质押获取小额贷款,有效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四)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商标等为重点,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万件,同比下降5.1%。其中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7万件,同比下降4.3%。

  (五)商标评审案件数量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共收到各类评审案件申请20.52万件,同比增长31.45%。审结评审案件16.89万件,同比增长34.87%。参与行政诉讼一审案件9310件,同期增长74.2%。被诉率为5.51%,比2016年同期提高1.25%。2017年新收到行政复议申请880件,增长3.65%,审结行政复议案件580件,减少32.1%。复议案件数量未随商标注册申请数量大幅增长,说明商标局受理工作更加规范。

  (六)我国商标品牌影响力快速上升。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入选的品牌有37个,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5倍。这表明,我国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品牌意识逐步提升,中国商标品牌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提高。同时,我国商标品牌引领经济发展作用日益突出。《2016沪深上市公司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数据显示,100家上榜企业的商标品牌价值达3.22万亿元,占其市场总值比例达16.93%。表明商标品牌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资产。

  (七)商标品牌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7年,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4810件,同比增长59.6%,在马德里联盟中排名第三。申请较多的类别是9类(仪器;计算机;存储媒介)、7类(机器和机床,马达引擎)和25类(服装,鞋,帽)等,与我国主要出口产品趋势相吻合,表明我国企业海外商标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

  五、2018年经济发展与市场环境的新趋势新特点,市场监管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

  (一)释放改革红利仍是推动今年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商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加快,新动能增强,新增就业屡创新高,重要原因在于“放管服”改革,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释放了我国经济蕴藏着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增长,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向标,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出成效,但投资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开办企业的行政审批依然过多,我国在世界营商环境的总体排名还处于中等水平,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适应。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在整体改革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对维护市场秩序提出更高要求。近年,社会上呈现出一种积极趋势,不仅专家学者呼吁市场公平竞争,市场主体迫切期望要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李克强总理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一些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重要建议,就是减少各种补贴优惠,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这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趋势。

  但我国市场竞争环境仍面临许多不足,成为影响企业发展重要因素。2017年9月,“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收到7.1万条关于“放管服”的留言,最多的是“为公平竞争创条件”,占留言的38.6%,对此,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17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一方面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利润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不确定性明显,监管壁垒仍未改善。如何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任务。

  (三)消费发展将更为丰富多样,对消费维权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不断增强的趋势。同时,随着科技创新加快,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特别是大量服务经济的涌现,直接促进着消费经济的繁荣。

  新的消费趋势、新的消费领域、新的消费模式既是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福音,也对消费维权提出新挑战。网络市场快速发展,假冒伪劣、误导宣传、信息泄露、刷单炒信等,成为投诉的热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预付式消费的兴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保健用品的虚假宣传、消费欺诈问题不断曝光。农村消费市场的兴起,城乡结合部、农村集市成为假冒伪劣的重灾区。跨境消费的快速发展,假海淘等新的制假产业链开始出现。一些新的传销模式,通过网络与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相融合,造成更大影响和危害。

  (四)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对商标品牌保护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会越来越强,打造特有的商标品牌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引导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一是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商标申请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二是随着商标品牌市场价值的持续上升,对质量变革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企业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商标品牌的国际化步伐将加快,商标国际注册将会进一步增长。四是商标品牌作为生产经营者的商誉标志,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品质标志,对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

  商标品牌越重要,商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越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最近,企业反映,商标注册、变更仍然存在收费高、时间长、程序繁等问题。同时,各种仿冒、傍名牌等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国内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五)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是扩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潜力所在,对打破行政性垄断提出更迫切要求。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许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国许多互联网公司等高科技公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大市场优势,形成大市场、大产业、大公司的发展格局。最近,法国总统提出推动欧洲大数据战略,一个重要基点就是形成欧洲统一市场。

  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行政性垄断,分割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弱化了大市场优势。大数据分析表明,2017年企业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产业扶持政策的依赖度较2016年都有所增长。这对实施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提出新的挑战。

  六、按照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的工作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做好2018年的各项工作

  (一)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深度广度扩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基础。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着力推动“照后减证”,大幅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多证合一”改革,及时发布全国统一的“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目录,进一步减少企业办理证照时间。继续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加快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多措并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比例不低于5%,抽查结果公示率达到100%,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做好年报和相关信息公示工作,更加注重年报质量。发挥信息公示系统“一网归集、三方使用”作用,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动联合惩戒备忘录各项措施落地。继续加强反垄断执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网络市场、广告等重点领域市场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大竞争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加强消费维权,更好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消费维权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打假工作机制,开展跨领域、跨区域联合打假。加大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抽检和公示力度。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实现“部委全联动、省级全覆盖”。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形成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发布机制。加快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二期建设,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支持消协组织开展比较试验、消费教育和公益诉讼等,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能力。

  (四)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继续深化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提升商标审查评审科学化、无纸化、智能化水平,2018年底前商标注册审查周期缩短至6个月。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注册商标为重点,从严从重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提高商标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加大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推动中国商标品牌国际化,提升企业商标海外维权能力。

  (五)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全面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各项任务,推动跨部门跨领域重大任务落实。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加强配套政策研究。完善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的立法和修法工作。加强大数据监管,增强市场监管智慧化水平。以“一带一路”落实年为重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市场监管国际化水平。

  我把去年以来工商和市场监管有关重点工作向大家作了介绍,大家有什么问题或建议欢迎提出来。

  封面新闻记者:

  我注意到刚刚发的材料里提到去年查处传销案件1686件,同比增长16.7%,我们注意到去年8月份,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传销专项整治行动,到11月结束。我想问一下,整治成效如何?今年工商总局在打击传销案件的问题上有哪些部署?谢谢。

  于法昌:

  我们去年查处了传销案件1686件,案件数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是重大案件或是影响比较大的案件。目前传销形式主要是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的传统方式,还有些通过互联网,涉及到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特别是现在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信平台、新媒体等开展传销,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互联网传销辐射面广,传播速度非常快,参与的人也非常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去年四部委开展这项活动效果比较明显,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多措并举,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传销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舆论反应正向、积极,群众抵制传销、拒绝传销意识明显增强。我们现在对传销主要采取几项措施:一是严加防范。防范在先,更多发挥一些省市对传销日常监测的作用,比如在重庆、泉州等地,工商部门建立了传销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传销动向,之后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并告知金融部门共同防范。二是严厉打击。露头就打,传销对社会危害性非常大,针对近几年大家看到的非法集资案和传销案,我们都是严厉打击,一方面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形成震慑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教育。现在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加上一些人有快速发财致富的心理,所以对非法集资、传销出现的新手段和花样,很容易就相信了,如果大家冷静去分析,都能够识别。所以我们要加大打击传销教育力度,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如建立无传销社区、无传销城市等,提高大家防范传销的认识。

  中央电视台记者:

  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把维护消费者权益放在市场监管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取得了哪些成效?

  于法昌:

  这些年我们在消费维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很多工作和消费维权工作都密切相关,包括广告、商标、市场执法,虽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属于不同机构,但工作和消费维权关系都非常密切。我们强化部门协作,会同26个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指导意见》,同时颁布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如《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实现了线上无理由退货。下一步我们将在一些省市做试点,探索将无理由退货扩展到线下,这样大家消费购物就会更加轻松便利。

  特别是大力加强12315体系建设,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五年来,累计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807.45万件。设立电子商务12315投诉维权中心和网络商品质量监测中心。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建设,进一步织密基层消费维权网络。

  围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消费维权,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抽检,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加大对“3·15”晚会、黄金周、“双十一”等曝光问题调查处理力度。五年来,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商品消费案件34.2万件,案值26.9亿元。

  我们发挥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各地消协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网络消费教育、老年消费教育“五进”系列活动、消费热点领域商品比较试验等,引导科学理性消费。积极参与立法和标准制定,形成立法建议。对旅游、高铁、“预付式”消费、快递服务等开展体验式调查,社会反响强烈。组织约谈三星、苹果、携程等企业和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平台,开展公益性诉讼。

  今年我们还将采取一些措施量化几个具体指标,让广大消费者亲身感受到消费环境在进步改善,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人民日报记者:

  您刚才发布的时候提到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消费维权的便利度在提升,您说要加强12315互联网平台二期建设,我想问一下二期建设主要是什么,能不能让消费者在投诉的过程中更便利?谢谢。

  于法昌:

  去年12315互联网平台上线,初衷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投诉。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平台共接收消费者投诉66.69万件、举报11.81万件。

  今年3月15日,全面升级后的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二期将上线运行。二期12315互联网平台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投诉更便捷、在线能解决、全程可追踪、事后能评价、全国统一化。其用户包括工商、经营者、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政府部门,让消费者可以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使消费者更方便、快捷、高效地选择投诉解决通道。平台还将全面加强对12315大数据的分析利用,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刚才您谈到2016年度企业年报率达到了90.45%,较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提升5.3和2.1个百分点,能否进一步介绍2016年度企业年报率有哪些具体特点?

  于法昌:

  企业年报实施以来的效果还是不错的,2013年之前实行的是年检制,后来改成年报制。年检率过去基本在83%左右,实施年报之后,头两年就超过了85%,去年达到了90%多,实施年报之后这几年,企业的信用意识逐步提高。第一个特点是企业的信用意识逐步提高。年报的前两年,各地工商和市场部门还是在做大量工作引导企业年报。到去年这块工作量下来了,更多是企业自主行为,这一点变化明显,2016年的企业年报更多是企业自主自愿的行为。这也反映出经过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企业年报公示制度的社会认知度持续提高,更加深入人心。第二个特点是年报内容更加真实客观,我们对年报进行了抽查,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大家能够客观公正的填报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即时信息现在填报得也很及时。相信今年的年报率还会略有提升。

  新华社记者: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证照分离”要进一步扩容,2018年的工作首先提出要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到上海先进的经验,提出交通若干类别减少行政审批的细节,包括下一步的工作措施,您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于法昌:

  “证照分离”这项工作最早在上海自贸区试点,后来推广到上海浦东,现在在全国进行试点。这项工作的意义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证照分离”这四个字很简单,后面蕴藏的真实涵义是减少行政审批。之前我们一直说“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现在又有“证照分离”,到底怎么回事呢。如果加一句话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证照分离”就是照后减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最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有226项,国务院分三批审议决定将原来的226项前置审批中的158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事项,取消40项,决定保留28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这28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保留的事项。

  2015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通过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全国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这项改革在上海浦东试点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市场主体办证难问题得到缓解,创新创业活力有效释放。改革分为5种情况:一是取消审批;二是取消审批,改为备案;三是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四是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五是对涉及公共安全等特定活动,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下一步,工商总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今年上半年,要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召开工商部门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改革成效。下半年,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具体措施等到国务院具体方案下来以后大家都会看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您刚刚提到2017年企业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产业扶持政策依赖度较2016年有所增长,但是也说了这对实施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破行政性垄断提出新的挑战。请您介绍相关情况。

  于法昌:

  打破行政性垄断工作是中央审改办今年明确工商总局推进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三项工作分别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更多是指地方政府部门垄断,和市场垄断有明显的区别。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主体滥用自身优势地位或者市场支配地位实施的一种垄断行为,而行政垄断更多是当地政府利用政府行政权利来限制竞争、排斥竞争,实施垄断的行为。2016年工商总局开展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行动,为期三个月,主要涉及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殡葬等行业的强制交易、滥收费用、搭售商品、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效果比较好。这项工作我们也将继续部署推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近年持续低增长的态势下首次出现负增长,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第二个问题,总局怎么看待作为投诉热点的信息泄露事件,在今后防止信息泄露方面会做哪些工作?谢谢。

  于法昌:

  现代农业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

  过去,农村成立的经营主体大概念是统一叫农民专业合作社,近期人社部有一个文件征求工商总局的意见,讨论是统一用农业专业合作社涵盖这三个主体,还是单独摘出来,农民成立的组织叫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成立的组织,公司就是公司,个体工商户就是个体工商户。所以下降就在于有一部分人员成立的经营主体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给拿出来,以公司、个体工商户分别登记了。

  此外,根据调查了解,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比较宽松,管理也比较宽松,不需要注销,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形式,很多人更倾向于成立公司,特别是军人、大学生。

  信息泄露这个问题,最近媒体上报道还比较多,一方面是信息泄露,一方便是强制消费者公布信息,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组织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这涉及到个人切身权利,也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们是坚决反对的。国家相关部门也有明确的要求,如果有这方面的案件,涉及到工商职能我们会严厉查处。

  今天已经进入腊月了。元旦后、春节前,鞠个躬,拜两年,谢谢大家,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市场监管频道首页